進入印刷相關產業將近十年了!
從初期的印前學習、操作(Desktop Publishing發展的初期,很榮幸能參與其中,當然也是用水果電腦-IIvx,製作了我的大學相關報告以及畢業紀念冊的部份製作),一度也變成了水果商,賣了四年多的水果電腦。
之後有機會參與到印刷以及後製作的外發追蹤,就在許多的印刷廠及印後加工廠之間穿梭來回,學習到了許許多多知識。
但在進入大陸工作前(廣東佛山),所接觸到的色彩控制,多只是紙上談兵---水果電腦的設定、軟體的操作、Rip Server的設定校正、印前設備的ICC Profile製作,頂多只是到數位打樣、或是傳統打樣而已,並沒有實際操作印刷、印後加工等等的實際產品產出流程上的色彩控制,所以我說是“紙上談兵“ 而已。
進來佛山後,因為最終產品幾乎都是銷售到歐美國家(90%在美國),因此必須不斷引進新的技術、觀念(除了實際需求,當然也是有最終客戶參觀、評估的壓力使然)。也讓我有機會一窺印刷色彩控制領域的奧妙。
從觀念引進、機器設備更新、使用與操作、到流程設定、人員培訓,非常幸運的,我都能全程參與甚至主導。
其中最為困難了,應該就算是與“傳統經驗法則“的觀念衝撞了,歷經了一年左右的觀念衝撞,終於使得數位化色彩控制能夠落實到生產流程之中。
過程中也讓我有機會把玩這些高貴的“玩具“......(其實是儀器啦!)....包含了:X-Rite, Gretag Macbeth, IGT等公司相關的儀器設備以及軟體。
編寫這一份文章,有點班門弄斧的感覺。不敢說是專業人員,只是想對自己、對公司,完成一件自認為應該要做的事。也讓以後在做新進人員培訓時,有份基本的教案。
內容上力求正確,但如果有錯誤的地方,希望觀文者能加以批判、指導。
備註:這份文章是以簡報方式撰寫,是要用在進行人員培訓時的輔助資料(投影片),因此許多內容並未描述得很詳細。
一、反射光譜曲線
1. 色彩是什麼?
簡單的說,色彩就是:光照射在物體上面,有些光被物體吸收,有些光反射出來,人的眼睛所看到的色彩就是反射出來的光所組成。
這邊一般人會有個錯誤的印象:物體的顏色就是被吸收的光,因為他吸收了那些顏色嘛!錯錯錯,這個觀念很重要,物體的顏色是被反射出來的光所形成的。
小時候應該都學習過,光線經過三菱鏡後,會分析出光的成份是很多很多顏色。
其中人的眼睛能看到的顏色的光,波長是在400nm到700nm之間,不同波長顏色的變化如下圖。
所以我們眼睛所看到的顏色,就是不同波長的光組合之後所形成的。
2. 反射光譜曲線
當我們用儀器來測量從物體反射出來的光線時,我們可以分析:從物體反射出來的光在不同波長下,有不同程度的反射量,因此當我們把反射出來的光數據化後可以得到下面圖案。
當我們將反射出來的光數據化,將他定義成“反射光量“,對應到相對應的波長,便可以畫出如右圖的曲線圖。這個圖形我們稱作:反射光譜曲線圖。
從反射光譜曲線圖中便可以概略知道這個光的顏色偏向。
上面的例子可以讓大家練習一下,如何從反射光譜曲線來判斷顏色大概的趨向。
為什麼要一直強調反射光譜曲線的觀念?
反射光譜曲線對於光(或顏色)來說就如同人的指紋。
每一個人有不同的指紋,每一個光(或顏色)也都有不同的反射光譜曲線,而且幾乎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顏色(從反射光譜曲線來判斷)。
因此,在顏色複製的產業中,最重要的便是如何能儘可能的複製相同的反射光譜曲線(或是說曲線趨向儘可能相同)。顏色調配的儀器或設備便是使用這個觀念來操作。
只要是光就會有自己的反射光譜曲線,因此我們也可以用這個觀念來將現有的人造光源(如日光燈,燭光燈等)相對應的反射光譜曲線描繪出來。因為物體顏色是自然光(太陽光)照射後所反射出來的光所組成,
因此將人造光源照射在純白色(能將光線完全反射出來)的物體上,便可以畫出人造光源的反射光譜曲線。
3. 同色異譜
簡單的說,就是兩個顏色看起來相同,但事實上他們的反射光譜曲線是不一樣的,甚至將光源更換後,視覺上會變成完全不同的顏色(在A光源看是一樣、但在B光源看卻不一樣)。
物體1和2在日光燈下看顏色會一樣(紅色光源不足),但換到白熾燈下面時,物件1會變得比物件2紅很多(紅色光源充足)。這個現象就是“同色異譜“。
由此得知,光源,是非常重要的。尤其在做顏色判定時。
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常會發生:在公司檢查時覺得目視上顏色是一致的,到了客戶手上卻是相差很大。
所以在檢查或比對顏色時,最好是在兩種光源下比對,才能看出同色異譜的問題。一般歐、美線產品檢查用光源建議為:D65(或D50)以及TL84(約3800度K的色溫)。
......待續。
資料更新:這份Presentation是用Keynote軟體,在PowerBook G3/233上面製作。下面補上完成後的畫面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