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6年5月29日 星期一

年少輕狂時--手工書之一:行事曆

前言:這篇文章原本是在2006/5/10,發佈在Xuite的部落格裡面,現重新整合在Blogger裡。


年少輕狂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這句話或許要到有一定年紀時才會有深刻的體會吧!

返回台灣已經兩個星期,趁著空閒,整理了一些搬家時尚未整理的物品。在其中一箱封存已久的箱子中發現了年少時輕狂的痕跡。

從高中時,就對美工方面的東西有興趣。當時就讀台中二中,還抽空到台中市立文化中心參加美工課程。因此也喜歡以手工方式製作東西。

上大學後,加入了系學會的美工股,也開始了手工製作的歷程(其實高中時就開始製作,但已經沒有任何記錄)。

今天要回憶、記錄的是1992年底製作的:1993年(中華民國82年,那一年大二)行事曆。

這是封面。

左上角是學校名稱的拓印,取自於學校財產上面的財產銘牌(舊式的公家機關財產銘牌,好像是鋁製的,蝕刻方式製作)。

底圖是用一張包裝紙作為底紙、底紋。再將另一張上面有鞋子圖案的包裝紙貼上(牛皮紙材質)。

中間部份用兩種花色的布料,共三塊拼貼。再放上一枝滿天星乾燥花,花的部份塗成紅色。

中間右邊,底層是將白長壽(舊式包裝,白色軟包)上面的公賣局專賣憑證貼上,上面再隨意地貼上頂好超市的價格標籤。

最下面是國家音樂廳的門票(相當有紀念價值,待後面敘述)。最上層再貼上一張透明塑膠膜。

這是封底。

最下面是國家音樂廳門票的下半截。

書側印上的1993。真的是用印的喔!

將封面、封底的票疊合。

這是在國家音樂廳演出的“羅斯托波維奇大提琴獨奏會“。為什麼是有紀念價值的?

第一、我學大提琴學了四年。當年原本高中是讀二類組(自然組),後來一度想考文化大學音樂系國樂組(主修低音大提琴),所以轉到第一類組(社會組)。當然後來是放棄了(沒錢去找老師上課,學音樂真的很“燒錢“),但對大提琴的喜愛到現在還是沒變。

第二、也是最重要的原因,這是羅斯托波維奇封琴退休前的最後一次全球巡迴演出。很幸運地,他將台灣列入巡迴演出的其中一站。當然不能錯過這個盛會。800塊的費用對一個學生來說是滿大的負擔,但是不能失去這個最後的機會。


後面黏著的那一條金色細繩就是這個用途。




哇!!!翻開封面,映入眼簾的竟是..................高中時流行用黑白底片拍照後,套色沖洗。當時是用Nikon的FM2相機,搭配感光度25的黑白底片來拍照(同行的還有劉大宇、陳信銨,相機是大宇的)。

右邊的數字都是有意義的............80205059是大學學號,60425.....哈哈!是生日啦,177當時身高,70是體重,04.......是家裡電話(已停用),123是完成的日期(應該是12月3日,只是應該,忘記了)。


以月份為主的年曆,很懶,用copy的方法然後隨意貼上去。


這是內頁。兩頁一星期,以星期天為一星期的開始。裡面所有數字都是印上去的。要如何印上去?

先準備一硬紙板,再利用熱熔槍在硬紙板上面用熱熔膠寫出1到0的數字(反寫),再將每一個數字分別割開(割硬紙板),這樣就做出數字印章。再來就是慢慢一個一個數字印上去。



每日的區分是在紙上畫出線條,但是沒有任何墨水痕跡的線條(用沒水的筆或是不會劃傷紙張的東西來壓出線條),所以一面是凹下去的線條、另一面是凸出來的線條。

到這邊應該可以知道........當時的我時間多得很無聊吧!!


月份部份,是直接用蠟筆寫在每一頁的上面外側。


這算是一個美好的回憶吧.....................

2006年5月9日 星期二

簡單的色彩概念以及測色儀器的數據判讀-part2

前言:這篇文章原本是在2006/5/10,發佈在Xuite的部落格裡面,現重新整合在Blogger裡。


二、色彩空間理論

孟賽爾色彩空間

Munsell將顏色依照視覺感覺來分類,在三度空間中,以顏色的:1.明暗度 2. 飽和度(或鮮豔程度) 3. 色相(顏色的表象)三個特徵,將顏色進行排列,而形成了下圖的球狀色彩空間。

1. 以垂直軸來看,由上到下顏色變化是:白-灰-黑,代表著顏色的明、暗程度(只有黑與白,沒有色彩)-明暗度。

2. 水平的橫切面(由另外兩個軸形成的平面)從中心點向外,顏色飽和度遞增,越遠離中心點越鮮豔-飽和度。

3. 在橫切面上圍繞著中心點,顏色不斷變化:紅橙黃綠藍靛紫(順時鐘方向)-色相。





CIE L.C.H.

CIE,是國際色彩協會的簡稱。

CIE在孟賽爾色彩空間理論基礎下,定義出將色彩數據化的的標準,也就是使用L.C.H.這三個數值來表示顏色。



L, 代表顏色的明暗度。
C, 代表顏色的飽和度。
H, 代表顏色的色相。

三個數值組成了立體的空間概念,配合孟賽爾的色彩空間理論,便成了將色彩數據化的工具。
有了數據化的工具,才能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、分析、比對色彩,甚至於複製色彩。

L值:
代表明暗度,數值從0(黑)到100(白)。



C值(右下圖):
代表飽和度,是指色彩所在位置到原點的直線距離。

H值(左下圖):
代表色相,是指色彩所在位置的角度,以紅色方向為0度。




CIE L.a.b.

L.a.b數值的觀念和L.C.H.相同,只是用不同方式表達。
L, 指的都是顏色的明暗程度。
a, 是顏色紅或是綠的程度,+a代表顏色是紅色系、-a代表顏色是綠色系。
b, 是顏色黃或是藍的程度,+b代表顏色是黃色系、-b代表顏色是藍色系。

下圖的例子中,Lab值是:51.18, +48.88, +29.53
從數值中我們可以得知,這個顏色是屬於偏紅的橙色,不會太明亮、也不會太暗沉





L.C.H.與L.a.b.只是工具,用來將色彩分析比對。兩者是相同的,只是表達方式不同,就像同一件事用文言文與白話文來描述一樣。






Delta E (容差)

既然我們能夠將色彩數據化,同樣也可以將兩個顏色之間的差異數據化,因此也就能用數字定義出在顏色複製時,我們所容許的差異範圍,這就是Delta E的觀念,中文稱作“容差“。

容差,是經由數學方式計算出來,他是將兩個顏色的L.a.b.值的差異,用數學公式計算出來。

隨著更新的研究成果出現,容差的計算公式也有好幾種,目前我們所使用的是(也是印刷業目前常用的)CMC模式。所以一般在描述容差時稱做:Delta Ecmc。

套用到色彩空間概念中,容差的概念就像以標準為中心點一個小空間,可能是圓球形、也可能是橄欖球形。在這個小空間內的顏色,在儀器上會被判定合格。



Delta Ecmc模式下,有兩個數值要設定:"l"以及"c"。一般多會將 l:c 設定為 2:1 (也就是l=2,c=1,這樣的比例會偏向橄欖球形)。

下圖中的cf值,指的就是Delta E值。

例如:某客人的標準一般是:Delta Ecmc≦2.5, l=1, c=1。他的容差圖形就偏向圓球形,只要在誤差值2.5以內就算合格。



右圖是假設Delta Ecmc下l:c=2:1, 所畫出來的圖形。

從圖形中可以觀察到,Delta Ecmc模式下,不同顏色有不同的容差程度。例如:橘黃色系容許的色相誤差比較小,灰色系容許的色相及飽和度誤差都縮小。



附註:圖片資料來源-X-Rite公司相關手冊。

圖片所有權屬於X-Rite公司所有,未經允許請勿作為商業用途使用。

下面是presentation的圖片:



















完成了
今天花了一個上午時間進行內部訓練,講得口乾舌燥,終於完成最後力作。

2006年5月7日 星期日

簡單的色彩概念以及測色儀器的數據判讀-part 1

前言:這篇文章原本是在2006/5/10,發佈在Xuite的部落格裡面,現重新整合在Blogger裡。


進入印刷相關產業將近十年了!


從初期的印前學習、操作(Desktop Publishing發展的初期,很榮幸能參與其中,當然也是用水果電腦-IIvx,製作了我的大學相關報告以及畢業紀念冊的部份製作),一度也變成了水果商,賣了四年多的水果電腦。
之後有機會參與到印刷以及後製作的外發追蹤,就在許多的印刷廠及印後加工廠之間穿梭來回,學習到了許許多多知識。


但在進入大陸工作前(廣東佛山),所接觸到的色彩控制,多只是紙上談兵---水果電腦的設定、軟體的操作、Rip Server的設定校正、印前設備的ICC Profile製作,頂多只是到數位打樣、或是傳統打樣而已,並沒有實際操作印刷、印後加工等等的實際產品產出流程上的色彩控制,所以我說是“紙上談兵“ 而已。

進來佛山後,因為最終產品幾乎都是銷售到歐美國家(90%在美國),因此必須不斷引進新的技術、觀念(除了實際需求,當然也是有最終客戶參觀、評估的壓力使然)。也讓我有機會一窺印刷色彩控制領域的奧妙。

從觀念引進、機器設備更新、使用與操作、到流程設定、人員培訓,非常幸運的,我都能全程參與甚至主導。

其中最為困難了,應該就算是與“傳統經驗法則“的觀念衝撞了,歷經了一年左右的觀念衝撞,終於使得數位化色彩控制能夠落實到生產流程之中。
過程中也讓我有機會把玩這些高貴的“玩具“......(其實是儀器啦!)....包含了:X-Rite, Gretag Macbeth, IGT等公司相關的儀器設備以及軟體。


編寫這一份文章,有點班門弄斧的感覺。不敢說是專業人員,只是想對自己、對公司,完成一件自認為應該要做的事。也讓以後在做新進人員培訓時,有份基本的教案。

內容上力求正確,但如果有錯誤的地方,希望觀文者能加以批判、指導。

備註:這份文章是以簡報方式撰寫,是要用在進行人員培訓時的輔助資料(投影片),因此許多內容並未描述得很詳細。



一、反射光譜曲線

1. 色彩是什麼?

簡單的說,色彩就是:光照射在物體上面,有些光被物體吸收,有些光反射出來,人的眼睛所看到的色彩就是反射出來的光所組成。
這邊一般人會有個錯誤的印象:物體的顏色就是被吸收的光,因為他吸收了那些顏色嘛!錯錯錯,這個觀念很重要,物體的顏色是被反射出來的光所形成的。


小時候應該都學習過,光線經過三菱鏡後,會分析出光的成份是很多很多顏色。
其中人的眼睛能看到的顏色的光,波長是在400nm到700nm之間,不同波長顏色的變化如下圖。
所以我們眼睛所看到的顏色,就是不同波長的光組合之後所形成的。



2. 反射光譜曲線

當我們用儀器來測量從物體反射出來的光線時,我們可以分析:從物體反射出來的光在不同波長下,有不同程度的反射量,因此當我們把反射出來的光數據化後可以得到下面圖案。



當我們將反射出來的光數據化,將他定義成“反射光量“,對應到相對應的波長,便可以畫出如右圖的曲線圖。這個圖形我們稱作:反射光譜曲線圖。

從反射光譜曲線圖中便可以概略知道這個光的顏色偏向。


上面的例子可以讓大家練習一下,如何從反射光譜曲線來判斷顏色大概的趨向。


為什麼要一直強調反射光譜曲線的觀念?

反射光譜曲線對於光(或顏色)來說就如同人的指紋。
每一個人有不同的指紋,每一個光(或顏色)也都有不同的反射光譜曲線,而且幾乎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顏色(從反射光譜曲線來判斷)。


因此,在顏色複製的產業中,最重要的便是如何能儘可能的複製相同的反射光譜曲線(或是說曲線趨向儘可能相同)。顏色調配的儀器或設備便是使用這個觀念來操作。

只要是光就會有自己的反射光譜曲線,因此我們也可以用這個觀念來將現有的人造光源(如日光燈,燭光燈等)相對應的反射光譜曲線描繪出來。因為物體顏色是自然光(太陽光)照射後所反射出來的光所組成,
因此將人造光源照射在純白色(能將光線完全反射出來)的物體上,便可以畫出人造光源的反射光譜曲線。



3. 同色異譜

簡單的說,就是兩個顏色看起來相同,但事實上他們的反射光譜曲線是不一樣的,甚至將光源更換後,視覺上會變成完全不同的顏色(在A光源看是一樣、但在B光源看卻不一樣)。


物體1和2在日光燈下看顏色會一樣(紅色光源不足),但換到白熾燈下面時,物件1會變得比物件2紅很多(紅色光源充足)。這個現象就是“同色異譜“。

由此得知,光源,是非常重要的。尤其在做顏色判定時。
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常會發生:在公司檢查時覺得目視上顏色是一致的,到了客戶手上卻是相差很大。
所以在檢查或比對顏色時,最好是在兩種光源下比對,才能看出同色異譜的問題。一般歐、美線產品檢查用光源建議為:D65(或D50)以及TL84(約3800度K的色溫)。


......待續。


資料更新:這份Presentation是用Keynote軟體,在PowerBook G3/233上面製作。下面補上完成後的畫面。












2006年5月5日 星期五

就要離職啦!離職前的最後力作即將登場-色彩控制概論

前言:這篇文章原本是在2006/5/10,發佈在Xuite的部落格裡面,現重新整合在Blogger裡。

來大陸一轉眼已經五年啦(2001-2006),時間過得很快,頭髮也掉得很快....哈哈哈!!
五月底就要離開這個職務,這五年學到了很多,但也失去了很多。

2000年九月結婚,十月買了人生第一部車-韓國大宇汽車Matiz,省油、保養費便宜,車價也低(29.9萬)。

2001 年,才剛過完年,就過來大陸上班(二月底吧),我可憐的新婚老婆,而且還有了四個多月的身孕。
想想看,一個女孩在剛完成終身大事沒幾個月,老公就要與他變成兩個月為一週期的牛郎與織女,而且每天又要懷著身孕去上班,身體不舒服沒人照料、心情不好沒人傾訴,臨盆前心裡壓力更大。


這個老公真好當,老爸更好當,剛生下兒子時,只回去兩個星期,稍微累一下下而已,又跑回大陸上班,接下來就變成兒子心中每兩個月的疑惑......這個人是誰?

轉眼間,兒子五歲了,老爸額頭也變高了(才35而已耶),還好認得老爸........

一歲左右



兩歲生日



今年就快滿五歲了喔




朋友都很質疑,為什麼要放棄年收入過百回台灣呢?回台灣只能領個二、三萬。
我只能說,我當然也有經濟壓力,但是,這個世界不僅僅只是用金錢來橫量而已,很多東西是無法估價、也無法買到的。當然還有其他很多因素,這只是單就我個人家庭來看。

剩下的上班時間,除了交接外,盡所能製作“色彩控制與儀器使用概論“的教材,讓公司能有固定教材來進行新進員工訓練。
也算是給自己在印刷相關行業將近十年的成果發表吧。

老婆,您辛苦了!放心,我要回來了。